6.若学校出现多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,应该及时报告当地教育部门和属地疾控中心,属地疾控部门根据疫情形势建议学校采取患者居家治疗、部分班级停班或者全校停课等预防控制措施。
02 肠道传染病
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由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等几十种病原生物引起的,以发热、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,其发病危险因素多、发病率高、治疗不及时或不合理可能导致死亡,是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。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—口途径传播,其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、尿液及呕吐物等排出,可污染周围环境,然后通过被污染的水、食物、手以及苍蝇、蟑螂等媒介传播,病原菌经口腔进入人的胃肠道,在人体内繁殖、产生毒素并引起发病。
防控建议
1.讲究个人卫生,养成饭前便后洗手、勤剪指甲的习惯。
2.注意饮水、饮食卫生,不喝生水,食物要彻底煮熟、煮透,不吃变质食物,不生食或半生食海、水产品,瓜果洗净或削皮后食用,隔餐食物热透后食用。在外进餐时,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饮店,尽量少食凉拌菜。
3.注意劳逸结合,加强体育锻炼,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。
4.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,无害化处理粪便、垃圾等,清除苍蝇、蟑螂、老鼠等病媒生物的滋生场所,防止其污染饮用水和食物。
5.可接种痢疾疫苗、轮状病毒疫苗、伤寒Vi疫苗等增强疾病免疫力。
03 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在每年六月进入高峰期,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。典型病例表现为发热,伴手掌、脚掌斑丘疹或疱疹,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,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、脑炎、脑脊髓炎、肺水肿、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。个别由EV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,可导致死亡。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病人的疱疹液、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(如咳嗽飞沫) 等感染,也可通过接触被病人的疱疹液、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感染,托幼机构在高峰期易造成交叉感染。
防控建议
1.居室和教室应勤通风,加强消毒;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餐具、玩具等物品消毒;家庭成员的衣服、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暴晒。
2.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。饭前便后、外出后、接触不洁物品后应用肥皂水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;流行季节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,避免接触患病儿童。
3.自愿接种EV71疫苗。接种肠道病毒71型(EV71)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,该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月龄-5岁儿童,鼓励适龄儿童尽早接种。
4.及时就医。若孩子出现发热伴皮疹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同时监护人要密切观察病情,一旦发现患儿出现持续高烧不退、肢体抖动、呕吐、脸色苍白、哭闹不安或精神萎靡等表现时,立即到定点救治医院就诊。
04 野生菌中毒
夏秋季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季节,由于一些野生毒蘑菇与可食用野生蘑菇外观十分相似,民众常常误采误食毒蘑菇引起中毒。根据以往监测显示,贵州省以胃肠炎型蘑菇中毒为主,中毒者症状主要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,但误食能导致死亡的急性肝损害型的剧毒蘑菇也偶有发生,因此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。
防控建议
(一)健康吃菌类:
1.不采摘、买卖、进食自己不熟悉的菌类。
2.太幼小的蘑菇难以辨别,容易混杂有毒种类,尽量不采食。
3.炒熟煮透后再吃,有些菌种的毒素经高温加热后可被破坏,但也要知晓高温并不能分解某些剧毒毒素。
4.每餐最好只吃一种蘑菇,避免掺杂毒蘑菇的可能。
5.吃菌不喝酒。饮酒可能促进或加速某些毒素吸收,引起或加重中毒。
6.不给小孩老人吃。老人和小孩抗毒能力弱,发病致死率较高。
7.最好的预防就是不采食野生蘑菇!
(二)误食后怎么做:
1.立即就医。告诉接诊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蘑菇的种类、时间、地点和同餐者。就医时携带剩余野生菌或照片,以备鉴定野生菌的种类,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。
2.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,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俱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,可反复多次催吐,以减少毒素吸收。
3.如果就诊医院不具备救治野生菌的医疗条件,医院要立即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,尽快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。
来源: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